

LabVIEW的預設值為”normal priority”,沒事不用去改變這個設定,但是如果你有需要針對特定演算法提高效率。或許是另一種選擇。
Preferred Execution System 預設值為”same as caller”,但還是要了解一下這個參數的用途。免得遇到地雷。
兩個VI都是空VI,沒有程式碼,只有設定不同的執行系統,但由下圖可以知道,在不同的設定下,執行效率是不相同的。
每次更新畫面都是需要記憶體的搬移,因此非必要時,在有大量資料處理的迴圈內不要方置顯示元件。
依照需求選擇適當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,像是這兩種檔案寫入硬碟的方式都可以達到相同目的,但是所需要的時間可就天差地遠。
HTTP的通訊協議的部份,是一般非資工人比較不會去了解其內容,所以即便LabVIEW有提供對應的API,但是用起來就是卡卡,其原因就是不知道其通訊協議,或是一般來說也用不到,但是當你的系統需要透過Web API進行資交換時,那就躲不過要使用到這些API跟了解其協議了。
初學者都該學會的 HTTP 通訊協定基礎
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(HTTP/1.1): Semantics and Content
如果你好奇LabVIEW的寫作方式與其他語言有什麼不同,或許你可以先看看原廠介紹文章,不用聽別人的過度解釋,畢竟每一種工具都在解決不同的問題。所以要了自己要解決什麼樣的工程問題,進而去學習所需要的工具會是比較好的。
NI原廠中文教材-學習 LabVIEW 基本概念
NI原廠英文影片-以全新的方式學習 LabVIEW 基本概念
使用步驟
1. 點選要調整視窗
2. Ctrl+Shift+空白鍵
3. 等Quick Drop視窗出現後,再按Ctrl+F
4. 視窗就物件範圍進行調整且移動到左上角落
1. 點選要改變Label的物件後
2. Ctrl+Shift+空白鍵
3. 等Quick Drop視窗出現後,再按Ctrl+T
4. 所有物件就會完成Label搬移的作業,Control項的Label會移動到控制物件的左邊,Indication項的Label會移動到顯示物件右側。
我的Quick Drop快速鍵定義為Ctrl+Shift+空白鍵。
我常使用情境為當寫好功能VI時,都會進單元測試,創造Unit Test VI就不用一個一個建立節點物件。
我的使用步驟如下:
1. 點選要測試的VI
2. 按下”Ctrl+Shift+空白鍵”
3. 按下”Ctrl+D”
4. 進行VI單元測試